缇香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8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是什么人,远比做什么事更重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8:5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域缇香纯业主论坛,登录后才能访问隐藏版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有些父母似乎大大咧咧,育儿技巧上也不甚讲究,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养得很好。而有的父母即使读了再多育儿书,育儿方法再“正确”,亲子关系依然有可能存在问题。

为什么这样呢?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事更重要。也就是说,若父母人格相对比较健康,是比较放松的人,他们即使做一些一般人看起来错误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相反,若父母本身人格有问题,过度依赖或者控制,那么他们无论怎么育儿,过程中都可能散发不健康的味道。

知道这一点,不仅对父母们有好处,也对我们运营静观育儿很有好处。

比如,有相当多的妈妈曾给过静观育儿不低的评价,说我们给他们带去了很多帮助,并且告诉我们自己的孩子成长的很好。这样的留言能极大满足我们的自恋。但是,窃喜过后,我们清楚知道,假如真的有谁给孩子的成长带去帮助,没有别人,唯有父母自己。

如果说我们做过什么,不过是在把一些知识通过非常有限且笨拙的方式分享给大家而已。

当一位父母用平和的语气娓娓讲述她的育儿体验时,我们就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孩子的成长不会有多大问题。而当有父母留言中情绪存在一些过度焦虑、激动、愤怒、忧郁等情况时,我们最关注的往往不是父母所描述的孩子问题,而是父母自身的问题。

下面所要分享的一个调查,就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反映了我们上述所讨论的观点。

哈佛大学有一个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集,其中第五章“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内容是关于子女教育的。这一章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分析的细节,可以去看原书——这样说的意思是,请读者不要轻易否定这项研究。由于篇幅有限,这里直接引用研究结论。

研究者开列出16项关于家庭的因素,然后逐一统计分析这些因素和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本文仅指成绩,不涉及情商之类的考虑。


这16项家庭因素是:


1、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家庭非常和睦;

3、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5、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7、出生时的体重较轻(指不是过重婴儿);

8、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

10、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是领养的;

12、经常被打屁股;

13、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学生经常看电视;

15、家里有很多藏书;

16、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你或许可以自己先猜一下,这16项因素中,哪些和孩子的成绩有关,哪些无关。



研究者的统计分析结论是:


和学生成绩高度相关的8项因素是:

1、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2、父母有着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母亲是在30岁(或者30岁以后)时候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父母在家说英语(这一项可以替换为父母在家说主流社会语言,在中国就是汉语普通话);

6、学生是领养的;

7、学生的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和学生成绩无关的8项因素是:

1、家庭非常和睦;

2、最近刚刚搬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

3、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到上幼儿园之间这段时间里没有工作;

4、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5、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6、学生经常被打屁股;

7、学生经常看电视;

8、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很困惑,对吧。


许多往往被认为是很有影响力的因素,比如搬家到一个比较好的社区,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每天给孩子读书,却被证明不能影响孩子的成绩。

而另一些因素,比如出生时孩子体重较轻,和晚育(30岁才生第一个孩子),却被证明可以影响孩子的成绩。

这两组家庭因素的分布,其中有什么规律?


研究指出,规律就是:


那8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很多表明的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所谓的“以身作则”;而那8项不能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则是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换句话说,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采用某种教育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孩子。


这个结论的意义远比看上去深刻得多。

实际上,除了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和人格发展的,一定是父母的行为,包括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那么,为什么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对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呢?

那是因为,真正决定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的,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有意去做什么事。刻薄一点儿说就是:你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你是个爱读书的人,家里有很多藏书,就算你没有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你天天兴致勃勃手不释卷的样子,也会被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会认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认字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读书。

如果你的最大爱好是打麻将,家里日日都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两口子讨论的都是牌技和牌运,就算你每天晚饭后坚持给孩子读上一小时的书,小孩子对书的兴趣也不会比对麻将更大。对他来说,麻将牌而不是书,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政治家的孩子,从小就看到父母在家中举行政治集会,和同事商讨各种政治话题,很自然地就会掌握其中的言谈举止和交往技巧,虽然他很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在学习。

商人的孩子,从小就见惯进货销售、盈利亏损。如果他长大以后决定经商,即使是新手,他对商业的理解和兴趣,也和那些父母一辈子拿工资从来不知道商业风险为何物的孩子大不相同。

当然,论及人,结论永远不会绝对。相反的案例一抓一大把。而且,上述规律,不应该成为个人逃避努力的借口。决定你生活和命运的,永远是你自己,而不是你的父母或其他人。


揭示这条规律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说到底,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或者说,你的性格和优缺点,很可能就是你子女未来的性格和优缺点。

诚实者的子女也可能成为骗子,但更多的骗子,是从小就从家里学到了撒谎和欺骗之术。勤奋者并不能确保孩子一定也同样勤奋,但如果你日上三竿还在高卧,就别为孩子的懒惰而怨天尤人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沙发
发表于 2015-6-17 09:28: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挺耳目一新的。
板凳
发表于 2015-6-29 11:09:57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孩子不是“听”我们怎么“说”,而是“看”我们怎么“做”!
”学习、认知、模范”,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我们要想培训一个卓越的孩子,只能是不断提升自己,先让自己成为卓越的爸爸妈妈!
4
发表于 2015-6-29 12:31: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青青 发表于 2015-6-29 11:09
是的,孩子不是“听”我们怎么“说”,而是“看”我们怎么“做”!
”学习、认知、模范”,我们是 ...

是哦,以身作则!
来自: 微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微社区|北京金域缇香家园业主论坛

GMT+8, 2025-5-9 10:15 , Processed in 0.0576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